编者按:在青铜的凝重与银器的流光中,古人以杯盏为媒,将礼与德熔铸于器。从先秦爵觚的礼制到盛唐酒器的诗意,每一件酒器都不只是盛酒的器皿,更是中华文明“以器载道、以杯传德”的生动注脚——它们见证着从“尊礼行德”到“德性内化”的千年变迁,也藏着中国人对待“饮”与“礼”的根本态度。
6月16日,由新华网、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《国宝美鉴》正式上线热播。节目共十五集,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。
《国宝美鉴》第十三集《杯盏礼章》,讲述中国古代酒器从先秦到唐代的发展,展现其形制规矩、功能演变及“以器载德、以杯传礼”的文化内涵。
在先秦,酒是近乎神性的存在,而盛酒的器物则成了权力与道德的延伸。那时的“杯子”有着严谨的称谓与形制:爵、觚、觯、角、斝,大小有别、用法各异,《礼记・礼器》中“贵者献以爵,贱者献以散(大杯)”的记载,道尽其中的等级秩序。
迄今发现最早的二里头乳钉纹铜爵(部分学者认为属夏代),以纤细杯身、尖长尾翼与腰腹乳钉,展现着俊巧清逸之态。而其“一鋬、二柱、三足”的形制,更藏着深刻的“以器载德”哲学:单鋬需双手捧持,暗含“饮酒需敬”的节制之德;二柱警示饮酒不可过急,是“戒贪”的警示之德;三足象征天地人三才,承载着“天人合一”的秩序之德。正如青铜器专家马承源所言,这种不对称平衡的设计,恰是“权力与道德的永恒博弈”的具象化。
随着时代变迁,酒器的功能逐渐从权力象征走向生活诗意。盛唐的长安,葡萄美酒与胡旋舞共庆,酒器也在多元文化中焕发新貌。国家博物馆藏的唐代狩猎纹银高足杯,融合中亚与波斯艺术元素,造型灵动,少了青铜的沉重,多了挥洒的自由。
但这份自由并非摒弃礼制,而是让“礼”内化为“德”。古人云“古礼一爵表敬,二爵示欢,三爵为止”,盛唐诗人“四爵论诗,五爵作画”的雅兴,实则是将外在礼制转化为内在修养。就像那银高足杯,虽吸纳异域风格,却始终延续着“饮酒有度、敬人有礼”的内核——此时的“德”,不再依赖青铜的威严,而藏于举杯间的从容与诗意里。
从先秦爵柱的“警示”到盛唐杯盏的“包容”,酒器的演变始终围绕一个核心:以器传德,以饮明心。这种“厚德”的传承,在茅台的酿造中亦能寻见脉络。正如先秦匠人雕琢爵觚不省工、盛唐工匠熔铸银杯不将就,茅台以“仁心”选料、以“认真”做工,将“不耍滑、守本真”的信念融入每一道工序。杯盏载德,佳酿承心,真正的厚徳,从来都藏在对细节的敬畏里,在时光中沉淀为历久弥香的文明印记。(来源:新华网)
运营单位:中宁县融媒体中心
联系电话:0955-5035386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955-8737187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64120210007
邮箱:znrmtzx@163.com
备案号:宁ICP备18000997号